简里里x梁鸿x六层楼:青少年从「不想学」到「不想活」,父母们做错了什么
我最近学习了一个新的知识。我们以前经常说一个孩子不上学了,是「厌学」、「逃学」,这都是孩子不听话,要挨批评挨打、被修理的。
我最近学习了一个新的知识。我们以前经常说一个孩子不上学了,是「厌学」、「逃学」,这都是孩子不听话,要挨批评挨打、被修理的。
翻开梁鸿的《要有光》,没有晦涩的理论堆砌,也没有空洞的鸡汤说教,字里行间满是对普通人迷茫处境的共情,和一套能落地、能复用的破局思路。合上书时忽然发现,这本书就像一束穿透迷雾的光 —— 它不直接告诉你 “该做什么”,却教会你 “该怎么找方向”,读来让人豁然开朗。
紧闭的房门、激烈的争吵、厌学的孩子……习焉不察的生活细节背后,隐藏着一代青年可能遭遇的危机,也留下一个沉重的追问——当爱与被爱成了枷锁,我们如何自处?
长假我们来读书。有人说:“你周围的朋友,你读过的书,看过的电影……构成了这一个你。”诚哉斯言!国庆、中秋八天假期,我们有充裕的时间做平时没时间做的事。让自己沉静下来,在书中思接千古,见李白杜甫,见众生,更见自己。赋能,焕新,携一缕书香,安然,愉悦。——编者
《要有光》的写作基于梁鸿多年的田野工作,聚焦青少年由家庭创伤和学业压力等因素造成的厌学、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,采取了“非虚构+观察+亲历对话”的写作方式,尝试与社会一起探讨求解之道。
“我不希望那些受到我帮助的人记住我,更不希望他们惦记着如何报答我,我只是在做我自己认为正确的事。”获得中国人民银行公德奖后,中国人民银行松原市分行货币金银科主任科员李纤对《金融时报》记者吐露心声。多年以来,上班时间,李纤是忙于工作、为民服务的中国人民银行干部;
踏遍全国各地城乡、跟踪观察数十个家庭、透视家庭温情背后不为人知的创伤……9月14日,春风悦读老友、作家梁鸿最新非虚构作品《要有光》新书分享会在上海举办。